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、“双碳” 目标深入实施的背景下,钢结构建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 “新赛道”。利达集团作为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深耕者,凭借全产业链协同布局、技术创新突破与人才培育体系,在这条新赛道上持续领跑,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当前,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 65%,城市更新 “留改拆” 战略深入推进,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载体。同时,“双碳” 目标与 “好房子” 建设要求,推动钢结构建筑向绿色化、智能化方向加速升级。中国钢结构协会预测,到 2025 年全国钢结构用量将达 1.4 亿吨,占粗钢产量比重超 15%,市场空间广阔。
利达集团敏锐把握这一趋势,将钢结构建筑作为战略核心业务,形成 “设计研发 — 材料供应 — 智能制造 — 施工运维” 全链条布局。依托国家政策支持,集团重点布局城市更新、绿色住宅、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,例如在老旧厂区改造项目中,以钢结构模块化建筑实现 “快速焕新”,既保留城市记忆,又满足现代功能需求,成为城市更新的标杆案例。
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存在标准衔接不畅、供需脱节、信息共享不足等痛点,制约行业发展。利达集团以 “共商共建” 为理念,打通产业链协同堵点,构建独特竞争优势。
利达集团联合钢铁企业、设计院、施工方建立 “钢结构产业协同联盟”,实现标准统一与资源共享。例如,与钢厂联合研发适配钢结构建筑的高强钢、耐候钢,确保材料性能与施工需求精准匹配;与设计院共建 “BIM 协同设计平台”,让设计方案直接对接工厂生产参数,减少中间环节损耗。在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,通过该联盟模式,项目工期缩短 30%,材料损耗率降低至 5% 以下。
集团创新推出 “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”,覆盖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运维全阶段。在设计环节,利用 BIM 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,提前模拟结构受力与施工流程;在运维阶段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状态,提供智能维保服务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项目效率,更解决了传统模式中 “责任归属模糊” 的信任危机。
要在新赛道突围,需将钢结构建筑的固有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。利达集团从材料升级、数字化技术应用两方面发力,持续提升产品价值。
集团优先采用 960 兆帕级高强钢、耐候钢等高性能材料,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,降低用钢量达 15%-20%。例如,在某跨度 50 米的会展中心项目中,使用 960 兆帕高强钢替代传统钢材,不仅减少钢材消耗 300 余吨,还降低了基础荷载,间接节约基础造价 12%。同时,推广耐火钢、自修复防腐钢等特种钢材,减少防火、防腐等配套材料使用,进一步压缩综合成本。
利达集团将数字化技术贯穿 “设计 — 生产 — 施工” 全流程:
- 设计阶段:运用 BIM + 参数化设计,实现钢结构节点的优化创新,某体育场馆项目通过该技术使节点用钢量减少 8%;
- 生产环节:引入智能焊接机器人、3D 打印构件技术,工厂预制精度达 ±1mm,生产效率提升 40%;
- 施工阶段:采用无人机扫描定位、AR 辅助安装,某超高层项目吊装误差控制在 3mm 内,施工周期缩短 25%。
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建造精度与效率,更让钢结构建筑的 “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” 得到充分释放。
钢结构建筑新赛道的竞争,考验的是产业链协同能力、技术创新实力与人才储备厚度。利达集团以 “全链条协同” 破局发展瓶颈,以 “技术升级” 提升产品价值,以 “人才培育” 夯实发展根基,不仅自身在新赛道上稳步前行,更推动行业从 “规模增长” 向 “质量提升” 转型。
未来,随着绿色低碳与智能建造成为标配,利达集团将继续以钢结构建筑为核心,在城市更新、绿色住宅、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持续发力,为中国建造迈向 “星辰大海” 贡献更多力量。